close

「每個人都想要快樂,但要得到快樂,我們首先需要了解快樂是什麼。」
──盧梭(Jean-Jacques Rousseau)

快樂這個詞,法國哲學家亨利.柏格松(Henri Bergson)寫下「通常指涉某樣細微而不明確的事,是那些人類蓄意要模糊對待的辭彙,因此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來詮釋,」從實際的觀點來說,如果我們談的是一些無關緊要的感覺,那麼讓快樂的定義保持模糊是沒關係的。但事實不然,我們談的是一種存在的方式,這種存在的方式定義了我們每一剎那的生命品質。那麼到底快樂是什麼?

社會學家定義快樂是「一個人對自己目前整體生命品質的正面評價程度。換句話說,一個人對自己生命喜愛的程度,」然而,這個定義並沒有區分出我們究竟是深深地滿意自己的生命,或只是對外在條件的滿足。對某些人來說,快樂只是「一種剎那、暫時的印象,而它的強度及長度,則隨著那些能令這些印象生起的因素而改變,」在本質上,這樣的快樂必然難以捉摸,並且依賴那些我們無法掌控的外在因素。另一方面,對哲學家羅伯.密斯哈黑(Robert Misrahi)而言,快樂是「對個人整體生存,或者對個人過去、現在及未來最燦爛輝煌的部分所散發的喜悅,」也許它是一種更持久的狀態。根據安德瑞.孔德.斯朋維勒(Andre Comte-Sponville)的說法,「我們所說的快樂,意味著在那一刻中似乎可以立即得到喜悅。」

前些日子老師推薦了一個「快樂資料庫」(World database of Happiness),除了有測量快樂的方法,還有快樂的架構、快樂理論等相關資料,然之前有位電台特派員在尋找快樂之國 這本書提到,曾經在尋找快樂的來源時,找到了這資料庫的研究室,詢問教授如何尋找快樂,教授回答「外向的人比內向的人快樂;樂觀的比悲觀的快樂;結婚的比單身的快樂,但有小孩的夫妻並未比沒小孩的夫妻快樂;共和黨人的比民主黨人的快樂;參加宗教活動的比不參加的快樂;有大學文憑的比沒有的快樂,但有博、碩士學位的比只有大學畢業的不快樂;性生活活躍的比不活躍的快樂;女人情緒起伏較大,但男人、女人一樣快樂;外遇會讓人快樂,但這彌補不了被抓包且配偶走人而損失的大量快樂;通勤上班的路上,人最不快樂;忙人比沒事幹的人快樂;有錢人比窮人快樂,但只多快樂一點點。」難道我們要是個外向、樂觀、結婚了、但沒小孩、有信仰、是共和黨人、有大學文憑但不念碩博士、曾經外遇、有錢人嗎???有一本書(情感,如何演化)曾提到,持續運動的人比較快樂,且不會得憂鬱症,可以肯定的是,運動能夠加強注意力,使注意力集中,注意力集中產生專注的情緒,能夠帶動成就感心態,有成就感就能引起快樂的情緒,這概念是環環相扣的。另外還有一個方法也可以加強注意力--打坐,這兩種方式有個共同點,為穩定的呼吸頻率,當穩定的呼吸透過大腦思維,提供穩定的情緒,就可以找到快樂的來源。我想快樂不只是研究上的數字而已,相信研究快樂的人,一點也不快樂吧!真正的快樂是引發自己的內心成就、滿足-->達到幸福感,雖然幸福與快樂並不能劃上等號,但快樂的人一定覺得自己很幸福。

 

尋找快樂的方法實驗

尋找快樂之國 (作者:艾瑞克.魏納 (Eric Weiner))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wizga 的頭像
    wizga

    高牆

    wizg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